(来源:法治日报环球法治)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共话数智时代的国际仲裁,共绘国际仲裁合作新蓝图,在这个金秋,成为9月17日在京举行的2025中国仲裁高峰论坛暨中国-拉丁美洲国际仲裁论坛的独特标签。 

这不仅仅是对美好愿景的畅想,更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作为论坛主要主办方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在上述论坛上发布了《携手促进数智时代国际仲裁发展的共同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如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所说:“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为跨境争议解决机制,特别是国际仲裁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行动计划》呼吁各方加强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国际仲裁领域的合作与应用,构建开放、透明、包容、高效的国际仲裁新生态。 

凝聚共识协同应对 

确保技术向善而行 

每一年的中国仲裁高峰论坛,都正值金秋时节,也注定了硕果盈枝。《行动计划》的发布,无疑是这个金秋的最大惊喜。 

9月17日,随着不同肤色的多国仲裁界人士步入上述论坛的主席台,为《行动计划》按下发布键,一个崭新的阶段开启——《行动计划》获得74家国际组织及争议解决机构的广泛支持,全球仲裁界携手合作,共同参与促进数智时代国际仲裁发展。 

这是一个顺应时势、主动而为的积极举措。当前,以数智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人工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伴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算法解析卷宗,云端联通五洲,国际仲裁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更好地服务数智时代全球经贸发展、维护仲裁公信力,主动拥抱技术红利、大力推进智能应用、创新协作发展机制已成为大趋势。”王承杰说。 

王承杰表示,“当前,我们正站在人工智能与国际仲裁融合发展的重要关口。唯有凝聚共识、协同应对,方能确保技术向善而行。我们呼吁国际组织、仲裁机构、科技企业与学术界广泛参与《行动计划》,共同塑造面向未来的智能仲裁新生态,使人工智能成为促进公平正义与国际法治的重要力量。” 

王承杰深感,加强数智技术及人工智能应用是应对仲裁国际化与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多家国际仲裁机构公布数据显示,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国际仲裁案件数量仍在不断攀升。以贸仲为例,近5年来,贸仲受理仲裁案件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涉外案件数量和争议标的大幅增长。近5年,贸仲共受理涉外案件3420件,年均受理684件。值得注意的是,三资企业为一方当事人的案件占极高的比例,这些案件都具有极强的涉外因素,但并未统计在涉外案件中。总体来看,贸仲近一半的案件均具有明显涉外因素。 

且贸仲受理的仲裁案件涉及国别不断增多。截至目前,已涉及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近5年新增国别达31个。外籍仲裁员参与程度高,程序语言、适用法律多样。近5年来,贸仲外籍仲裁员共有536人次参与495个案件审理,约定适用英文或中英等双语案件525件。贸仲裁决执行涉及全球广泛的国家和地区,并获普遍的承认与执行。 

面对仲裁案件持续增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争议日趋复杂的形势,科技赋能国际仲裁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必然选择。 

促进仲裁提质增效 

贸仲发挥数智优势 

发挥数智优势是促进国际仲裁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这也是贸仲自己的“经验之谈”。 

视频庭审技术曾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贸仲自行研发的视频庭审平台也通过了疫情考验,实现了案件“零停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升级,仲裁数智探索已初见成效。 

数据显示,近3年来,贸仲网上立案数量持续攀升,通过线上提交立案申请的案件共12247件,涉及来自129个国家和地区的28351个仲裁主体,年均增长逾50%。同期,贸仲共线上开庭6,554次,服务于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的14219个仲裁主体。 

为推动“人工智能+仲裁”的深度融合,保障数智仲裁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贸仲构建了集规则创新、平台搭建、机构建设与伦理治理于一体的数智支柱体系。 

贸仲2024版《仲裁规则》主动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要,创新制定仲裁文件可优先采用电子送达,仲裁庭有权决定远程视频开庭、仲裁员电子签名效力、裁决书电子文本送达等规则,以制度保障筑牢仲裁数智发展之基。 

贸仲升级智慧平台,以“多端互联、中英适配、全链覆盖”为核心,实现在线立案、证据交换、视频庭审、综合财务等仲裁业务全流程高效协同,当事人、仲裁员、仲裁机构等仲裁参与人员全角色智能赋权。 

贸仲数字机构建设迈入集成化、智能化新阶段。中英文官方网站集成改版,以“数字互联、中枢集成、开放共享”为基本理念,依托专有服务器和先进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化建成集“数字仲裁院”“数字办公间”“数字活动港”“数字图书馆”四大功能为一体的贸仲数字分身。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强化科技赋能,仲裁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伦理治理层面,贸仲发布亚太地区首部《关于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引(试行)》(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指引》),以当事人意思自治、辅助裁判和诚实信用为基本原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稳妥使用,实现仲裁效率提升与风险控制的科学平衡。 

尊重权利保障程序 

协同治理构建标准 

植根实践,聚焦未来。 

数智技术全面融入仲裁程序,将转化为仲裁的高效、普惠与公信力,成为引领国际仲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然,数智技术为国际仲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安全、算法透明、程序公正和伦理治理等新挑战。这些问题亟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已在国际仲裁界达成广泛共识。贸仲已牵头建立了“一带一路”仲裁合作机制,深化多边交流,并搭建了面向东盟、拉美、中亚、中东、非洲、上合的仲裁合作平台,推动区域法治合作。 

这些,都为《行动计划》的酝酿出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水到渠成”。此前一天,即9月16日举办的中国—拉美多元争议解决对话会上,《行动计划》一经面世,即得到与会者热烈响应。 

《行动计划》明确,合作行动目标有四个方面:一是包容共享,弥合鸿沟;二是尊重权利,保障程序;三是提升透明,促进公正;四是协同治理,构建标准。 

《行动计划》提出,拓展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仲裁”的深度融合。推动仲裁机构在案件管理、证据处理、法律研究、文书生成与翻译等环节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程序效率、公正性和用户体验,构建可信赖、智能化的仲裁生态环境。夯实技术基础,推动机构、企业与学术界协同创新。规范数据治理,强化信息安全与风险防控机制。推动建立符合国际规则和隐私保护要求的数据治理与信息安全体系,防范数据滥用、算法偏差及技术误用,保障仲裁程序独立性、公正性及当事人合法权益。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完善全球规则体系。在多边框架下,推动国际标准与伦理规范建设。各仲裁机构可基于共同标准制定适配性规则,推动全球范围内标准的兼容、互认与落地,降低跨境应用门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开放透明的智能仲裁生态。 

拉美有句谚语“拥有朋友就拥有宝藏”。王承杰在上述论坛上倡议:“让我们秉持携手合作的初心,以智能向善为引领,从北京再出发,共同创造包容、普惠、高效的国际仲裁新生态。”

 

{{ article.quickLinkTitle ? article.quickLinkTitle : '快速链接' }}
快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