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与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联合培养法律硕士的涉外律师项目《国际商事仲裁与投资仲裁》课程正式开讲。这是贸仲与人大法学院首次合作开设的仲裁实务系列课程,由贸仲领导及资深仲裁员给人大法学院涉外律师项目的硕士生开展为期8周的授课培训,以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决策部署。
9月21日晚上,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先生与贸仲仲裁研究所主任姚俊逸先生在线上进行授课。本次课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侯鹏老师主持。人大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教授发表致辞,对王承杰秘书长以及贸仲各位领导对人大涉外律师项目的支持表达衷心的感谢。
(人大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杜焕芳教授致辞)
(贸仲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先生为同学们授课)
王承杰秘书长从贸仲与人大法学院合作开设课程的优势、贸仲和中国仲裁的发展历程以及贸仲对国际仲裁发展的贡献这三方面出发,给人大法学院学生讲授“贸仲发展历史与国际仲裁新发展”。他在课上讲到,贸仲的发展是中国仲裁发展的缩影,贸仲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中国仲裁事业、中国仲裁法律制度的发展,更为国际仲裁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结合60多年的历史,贸仲形成了四个仲裁文化。第一,敢为天下先。作为中国首家仲裁机构,创新、引领是贸仲的精神。贸仲的成立本身就是开创性的事业,书写了中国仲裁,特别是中国涉外仲裁历史的开篇。在实践中,贸仲创造了仲裁与调解相结合的争议解决方法,开创了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先河。第二,与时俱进。贸仲始终遵循争议解决发展规律,以满足当事人争议解决需求为导向,主要体现在贸仲的名称变化、贸仲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的变化发展等方面。第三,天下为公。贸仲始终胸怀世界,以天下为己任。坚持公平公正仲裁原则,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第四,勇于担当。贸仲一方面通过公正裁决定分止争,另一方面通过搭建中国仲裁高峰论坛、“一带一路”仲裁机构合作机制等平台来承担起加强国际仲裁交流合作、促进东西方仲裁法律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国际仲裁制度与实践创新发展的责任,也通过举办“贸仲杯”商事仲裁辩论赛、“贸仲杯”国际投资仲裁赛等活动努力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新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涉外仲裁机构的作用。授课中,王承杰秘书长还就有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王承杰秘书长授课结束后,由姚俊逸主任给学生讲授“国际仲裁中的仲裁员制度”。
本学年课程的授课老师还有贸仲仲裁院解常晴副院长、贸仲仲裁院谷岩副院长、贸仲国内业务处张烨处长、贸仲委员会工作处曲竹君处长、贸仲国际业务处李云处长、贸仲立案处周雯处长以及贸仲资深仲裁员,他们分别为同学们讲授“仲裁协议相关实务问题”“仲裁裁决”“仲裁程序与仲裁规则”“国际仲裁的证据与庭审”“《纽约公约》与国际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仲裁费用”以及“国际投资仲裁的基本理论和热点问题”。